之前對於微單的想法就是一種不上不下的選擇,總覺得要輕便用手機,要畫質直上單眼,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特別去關心微單,目前主力的工作機是以 5D3 與 7D2 為主,工作時常常背著相機,已經都有一些腰酸背痛的問題,所以隨著手機的拍照效果越來越好,所以有時候出門旅行時為了輕便,連相機都懶得帶了,雖然手機當作隨身機很方便,但相對於單眼的性能跟鏡頭彈性來說還是有一些差距,這時候“來一台微單吧!”的想法又突然冒了出來。

IMG_6456.JPG
以前就是看上 P 家的 Q10 系列超迷你的機身,所以入手了一台拿來當隨身機

IMG_6461.JPG
但跟後期的手機相比,畫質反而還差一些,雖然造型很可愛,所以我後來還是賣掉了

大概三月左右到賣場物色新玩具的時候發現了 EOS M100 小小一台超可愛,重量也很輕,就開始研究起 M 系列,M 系列採用的是 APS-C 片幅,在大部分的情境下都不太需要擔心畫質的問題,原本已經打定主意要準備購入了,但是發現 M50 即將上市,再看了看規格與造型,不但可以外接閃燈,也有電子觀景窗(看起來很專業XD,外型也像是一台縮小版的單眼,從各方面來說不但滿足了輕便的需求,甚至也適合當作工作備用機。所以就在 M50 四月剛上市不到兩周的時候就先入手一台啦!用到現在也過了三個月左右,該是來開箱寫心得的時候了!

【機身開箱】

IMG_1928.jpg
之前都是開箱標準的單眼,第一次開 Canon 的微單,箱子感覺小好多啊!

IMG_2011.jpg
開箱內容物一覽~盒裝照片是黑色的,不過我是選白色的機器,因為平常黑色的看多了,偶爾輕鬆拍照的時候就要來一台白色的,轉換一下心情

IMG_1934.jpg
白色 M50 的機身,有別於黑色的啞光機身,白色的帶點鋼琴烤漆的質感~ 

IMG_1976.jpg
M50 迷你的機身裡面藏的是 APS-C 規格的 2410 萬畫素感光元件,終於可以在輕便跟畫質中的取捨上有更好的選擇啦!

IMG_1935.jpg
機身左邊可以外接麥克風,還有 NFC 感應區,不過沒辦法接耳機,所以錄影的時候沒辦法及時監聽,這部份對於常要錄影的人來說有點不方便。

IMG_1936.jpg
M50 機身的整體操作的介面雖然跟 7D2、5D3 不太一樣,但是跟百位數的機身很類似,因為很早以前用過 500D,所以其實對於這樣的操作模式不會太陌生,上手難度不高

IMG_1937.jpg
右邊有USB與HDMI,相對機身左邊比較平整一些,就很明顯的有些弧度,早期的 M 系列手握的部分都太薄,很難穩穩地抓住,M5、M6 跟 M50 就做得比較厚,對於男性使用者來說會比較容易抓牢,我用過初代的 EOS M,機身真的太薄,配上鏡頭的時候真的很怕滑掉

IMG_1940.jpg
機頂的部分其實跟大部分 Canon 的類單還有 DSLR 差不多,不過只有右邊有功能轉盤,軍艦部裡面就是電子觀景窗

IMG_1943.jpg
M50 有熱靴座,所以可以再外接閃燈,最早想要入手 M 系列的原因是看到 M100 小小一台很方便,但是發現少了熱靴就少了很多拍攝應用的空間

IMG_1945.jpg
M50 快門、電源、轉盤都集中在右邊,M-Fn 預設是 ISO 調整,跟 DSLR ISO 鍵的配置位置幾乎一樣,完全沒有不習慣的問題,超方便!

IMG_1946.jpg
機身看起來還算滿薄的,但是因為多了電子觀景窗的關係,所以還會凸一塊出來,也因為這樣很多超薄的相機包就沒辦法放進去,但這也是個兩難問題,但少了電子觀景窗看起來就少了一份專業感!

IMG_1947.jpg
鏡頭釋放鈕的位置在機身前側,我覺得手感有點鬆鬆的,感覺不是很扎實 

IMG_1948.jpg
藏在商標下面的兩個小孔是立體聲麥克風,收音效果不錯~

IMG_1954.jpg
底部也有標準的腳架孔,電池跟記憶卡也是從下方裝

IMG_1949.jpg
電池蓋中間有個防滑的區域,方便推開電池蓋 

IMG_1950.jpg
電池艙與 SD 卡槽是設計在一起~ 

IMG_1952.jpg
M50 電池跟記憶卡的安裝方式比較類似小型數位相機,而不是像 DSLR 一樣,電池槽跟記憶卡槽是獨立的

IMG_1955.jpg
因為 M50 的螢幕可翻轉,所以螢幕轉到內側的時候就會露出灰色系的蒙皮 

IMG_1956.jpg
蒙皮的質感還算不錯,但因為是灰色的,其實還滿怕有髒汙留在上面 ,所以大部分的時候幾乎都是讓螢幕在外面

IMG_1960.jpg
M50 的螢幕是可以翻轉的!後面這片螢幕為 3 吋 104 萬點,可多點觸控的TFT液晶螢幕,這是我第一台有觸控螢幕的機子啊!我還停留在已知用火的年代,對我來說簡直新世界啊!

IMG_1961.jpg
如果想要自拍的話,把螢幕轉到正面來就可以自拍了,超方便! 

IMG_1995.jpg
M50 的操作介面已經跟 750/760 差不多,多了簡易的引導模式,但我個人還是習慣標準模式比較多東西可以設定

IMG_1990.jpg
IMG_1993.jpg
介面的底色還可以選暗色或是亮色,方便不同光線的環境使用~

IMG_1996.jpg
M50 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有 4K 錄影,但也跟 5D4 有類似的問題,裁切率太大,4K 錄製時只抓感光元件的中央,以 15mm 這個焦段來說,要先乘 APS-C 的焦轉率 1.6,然後再乘上中間區域的轉換率 1.6,變成 15*1.6*1.6=38mm 左右,變成沒有廣角,如果在戶外拍應該還好,但如果是要自拍的話可能有點困難,需要用更廣角的鏡頭來拍攝

IMG_1962.jpg
M50 用的電池是 LP-E12,跟初代 EOS M 相同 

IMG_1964.jpg
LP-E12 跟長青級 LP-E6 電池大小比一比~ 

【EF-M 15-45mm f/3.5-6.3 IS STM 鏡頭】

IMG_1965.jpg
現在的 M 系列 Kit 大多以單鏡為主,M50 的單鏡組配的鏡頭是 15-45mm 這顆,鏡頭如果在不使用的狀態下,前端可以藏進桶身內,雖然已經算滿小顆的,但我比較想要的是 22mm stm 餅乾鏡,這樣可以讓機身的體積縮到最小

IMG_1967.jpg
EF-M 15-45mm 等同於全幅的 24-70mm,如果是初次入相機坑的人來說,泛用的程度其實還算不錯

IMG_1972.jpg
鏡頭的屁股是塑膠的結構,不過因為鏡頭本身很輕,所以也不太需要擔心裂開的問題 

IMG_1973.jpg
鏡頭使用時需要先解除鎖定,解鎖之後就會跑出來一節,這顆鏡頭雖然很小,整體素質還不錯,但在 45mm 的畫質有點鬆,常會覺得邊緣有點發散

IMG_1975.jpg
鏡頭大小比一比~最左邊是 APS-C 機種幾乎都會搭配的 EFS 18-55 STM KIT 鏡,右邊是 50mm STM,相比之下就可以知道 15-45 這顆KIT鏡算滿輕巧的 

IMG_1977.jpg
合體~白身機身搭配的 KIT 鏡是銀色的,所以配色上不會很突兀

IMG_1978.jpg
從前面看起來還是很像一般的單眼,只是稍微小了一些而已~ 

IMG_2017.jpg
IMG_2018.jpg
M50 機身內也有閃光燈設計,要用閃燈的時候要自己拉起,沒有彈出式的設計

IMG_1981.jpg
看不出 M50 有多小嗎?來跟 7D2 搭配 50mm stm 背靠背比一比~相對於7D2的粗勇厚片,M50 還算是薄片身材 

IMG_1983.jpg
正面比一比~7D2明顯高出 M50 一顆頭阿 

IMG_1986.jpg
相對於7D2後面一堆按鍵、速控盤等,M50 的背後就顯得比較精簡

IMG_1984.jpg
經典老梗~疊疊樂!

IMG_20180414_180444.jpg
新成員入團~來個大合照~7D2 跟 5D3 以後就專門工作使用,出門玩就帶 M50 減輕負擔啦~ 

【背帶】

IMG_2009.jpg
M50 雖然機身上已經有背帶環了,但尷尬的地方在於 M 系列的背帶環都是比較窄的

IMG_2008.jpg
M50 附贈的背帶比一般市售的還要細一些,如果有習慣另外習慣再買背帶的要注意寬度

IMG_2010.jpg
原廠送的背帶寬度剛好可以穿過背帶環  

IMG_2012.jpg
如果要用一般的背帶,就需要自己 DIY 延伸一下 

IMG_2013.jpg
IMG_2014.jpg
因為背相機都習慣背單邊而已,所以我會用傘繩繞成轉接環,讓背帶都綁在同一側  

【外閃組合】

IMG_2001.jpg
雖然 M50 有內建的閃燈,不過外閃的設計沒辦法跳燈,而且出力不夠,這時候掛個唯卓 JY-610C 小型外閃就很方便啦~

IMG_2002.jpg
IMG_2003.jpg
因為考慮到燈光的應用面,這也是為什麼最後跳過 M100,而看上 M50 的原因,因為多熱靴座可以用的燈光就更多了

IMG_2005.jpgIMG_2006.jpg
嫌小的外閃不夠力?那就直上 600EX-RT 吧!只是看起來會很好笑,頭重腳輕XD

IMG_2298.JPG
因為有熱靴的關係,所以各種打燈方法都可以使用,除了外閃外,M50 搭配無線引閃器,也可以控制棚燈,從基本生活拍攝到專業攝影棚拍攝都可以搞定的啦!

【重砲出擊】

IMG_20180422_013047.jpg
當時會選 M50 主要也是考慮到本身也是 Canon 用戶,M 系列就算鏡頭不夠多,還能轉接裝上全套的 EF跟EF-S鏡頭,入手轉接環之後就順便把最大的傢伙裝上吧! 小白兔加上M50!

IMG_20180422_013123.jpg
因為機身比較輕,所以裝上小白這種重砲之後,拿法就要改變啦!提槍快跑! 

【實拍】

因為用了兩個月左右,不論在工作上或是一般生活中,也拍了不少照片,附上各種情境的實拍原圖,使用的的鏡頭包含了 EF-M15-45mm f/3.5-6.3 IS STM、EF-M 22mm F2 STM、EF 50mm F1.8 STM、EF-S 10-18mm f/4.5-5.6 IS STM

完整資訊的原始檔:從這邊下載

【景物】

IMG_2034.JPG

IMG_9534.JPG

IMG_2526.JPG

IMG_2527.JPG

IMG_9731.JPG

IMG_8743.JPG

IMG_8746.JPG

IMG_2239.JPG

【特寫】 

IMG_2535.JPG

IMG_0114.JPG

IMG_9284.JPG

IMG_9304.JPG

IMG_2039.JPG

【人物活動】

 

IMG_0202.JPG

IMG_2788.JPG

IMG_2122.JPG

IMG_9948.JPG

IMG_0081.JPG

IMG_2794.JPG

IMG_9135.jpg
雖然若要用 M50 拍婚禮可能有點吃力,但是當作助手用的副機還是滿方便去拍一些主攝拍不到的角度

【低光源】

IMG_2108.JPG

IMG_2185.JPG

IMG_9729.JPG

IMG_2187.JPG 

【空間商品】 

IMG_9791.JPG

IMG_2951.JPG

IMG_8263.JPG

IMG_2258.JPG

IMG_9667.JPG

IMG_8311.JPG

 

【2018/08/14補充】

EOS M50+70-200小白挑戰一下拍棒球,雖然追焦速度比不上慣用的7D2,但因為棒球本身比較容易預測方向,變動的距離也較小,所以只要先預測好動向,要拍成功的機率還是滿高的,而且青年公園的晚上燈光跟職業球場相比差很多,ISO已經拚到6400了,但經過裁切跟調整一下還是堪用的,看來機身的極限還可以做再更高的挑戰

 

IMG_0271.jpg IMG_0272.jpg IMG_0273.jpg IMG_0274.jpg IMG_0275.jpg IMG_0277.jpg IMG_0280.jpg IMG_0284.jpg IMG_0301.jpg IMG_0303.jpg IMG_0307.jpg IMG_0312.jpg IMG_0313.jpg IMG_0316.jpg  IMG_0320.jpg IMG_0321.jpg IMG_0324.jpg IMG_0327.jpg IMG_0331.jpg IMG_0332.jpg IMG_0334.jpg IMG_0336.jpg IMG_0343.jpg IMG_0344.jpg IMG_0347.jpg IMG_0349.jpg IMG_0351.jpg IMG_0353.jpg IMG_0354.jpg IMG_0356.jpg IMG_0358.jpg IMG_0362.jpg IMG_0370.jpg IMG_0378.jpg IMG_0380.jpg IMG_0382.jpg IMG_0384.jpg IMG_0386.jpg IMG_0387.jpg IMG_0389.jpg IMG_0392.jpg  

【錄影測試】

M50 因為有 4K 錄影,所以一開始上市主打的族群是影音 VLogger, 但因為 4K 錄影的時候對焦能力會從原來的雙向素對焦變成對比式對焦,畫面裁切率也會變得很高,受到很多的質疑,但因為我主要是當作相機使用,錄影這部分對我來說是還好,只要能隨身錄一些 4K 片段就足夠了,不過也做了一些不同的錄影測試,實際上發現 4K 的錄影能力好像也沒這麼不堪,至少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對焦準確率跟速度還算是可以接受的。

日間 4K 錄影測試:

夜間 4K 錄影測試:

日間錄影測試 1080p 60fps:

夜間錄影測試 1080p 60fps:  

日間錄影連續對焦測試 4K:

  

夜間錄影連續對焦測試 4K:

使用心得:

使用到現在的心得就是.....................真的方便!尤其是以前出門玩要把相機交給人拍照的時候,人家看到又黑又大,又沒有螢幕可以看的相機,都感覺很害怕,M50 不但可以直接從螢幕取景,又可以觸控拍照,在人人都用手機拍照的年代,對於大部分人來說,點螢幕拍照就簡單多了!畫質方面跟動態範圍目前還是贏過手機,加上閃燈與鏡頭群的支援,即便是只有一台 M50 的人還是能當主要的相機,老實說,入手 M50 跟轉接環之後,除了要風吹日曬雨淋的場合,M50 我都已經當作工作機在使用了,另外兩台最近在防潮箱的時間大幅增加XDDDD

EOS M50 重點規格:

  • ■支援4K超高清影像攝錄 
  • ■APS-C類型2,410萬像素CMOS影像感應器 
  • ■全新DIGIC 8數位影像處理器 
  • ■採用新一代CR3 RAW格式 
  • ■3吋104萬側揭式多角度多點觸控式LCD螢幕 
  • ■0.39吋236萬點OLED電子觀景器(EVF) 
  • ■雙像素CMOS自動對焦系統 
  • ■全新眼睛偵測自動對焦系統 
  • ■最快每秒10張高速連拍 
  • ■全新快門靜音模式 
  • ■內建NFC / Wi-Fi無線傳輸功能/低耗能藍芽技術 
  • ■功能轉盤,快速調校拍攝設定 

延伸閱讀:

[開箱] Fujifilm 富士30週年紀念版即可拍 PREMIUM KIT 開箱

[開箱] Datacolor Spyder5PRO 專業組開箱實測~~~

用 HTC10參加PX3 2017 攝影比賽職業組佳作心得

[開箱] 永諾 YONGNUO YN35mm F2.0開箱&實測

[開箱]Canon EOS 7D2 開箱&5D3 順便開箱....

arrow
arrow

    genki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